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信用动态 >> 市内动态 >> 市级部门动态

远看是风景 近看是生活

发布时间:2022/05/13|来源:|专栏:市级部门动态

 

  隐藏在居民小区的兰尖故事博物馆。(邹璐璐 摄)

  “走,到三线博物馆打卡去。”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自开馆以来,一批批参观者慕名而来,至今共接待200余万人。博物馆通过2万余件(套)文物、文献史料,3万余张图片,8000多分钟口述历史视频等,将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历史和城市文明充分呈现,让市民和游客对攀枝花有了更加立体的感受。

  节假日、周末打卡博物馆、文化馆、图书馆等文化场所,在文化畅游中享受幸福时光,成为市民主要的文化消费方式之一。

  远看是风景,近看是生活。近年来,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、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,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、均等化,加快健全覆盖 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。如今,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多并成为打卡地标,服务也越来越好,群众的文化获得感、幸福感不断提升。

  总分馆体系应运而生:打通优质文化资源下沉通道

  “想一起练舞没有场地,想练歌怕室外扰民,到底去哪找一个合适的场地?”这是很多社区业余文艺团队都遇到过的情况。从2020年开始,市文化馆对馆内的多功能活动厅、辅导培训教室、音乐房等多个场地对外开放。“现在,市民只需提前打电话预约,本人到场持身份证进行验证后,就可免费使用市文化馆的各个排练室。”市文化馆馆长陶元竹介绍。

  为让读者少“跑路”,图书馆、文化馆、博物馆总分馆体系应运而生。目前,我市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,建成了5个总馆,91个分馆,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,一卡通用、通借通还。

  以市文化馆为中心馆,建成5个总馆,78个分馆,推进各级文化馆(站、室)基础设施标准化、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化、服务规范统一化、人员统一培训,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。

  以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为总馆,以社区、企业展览馆、陈列室为分馆或微馆的博物馆总分馆制,建成21个分馆,形成三线建设博物馆群。

  通过合理布局,越来越多的攀枝花市民可以就近享受图书馆、文化馆(站)、博物馆提供的文化服务。“总分馆制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效对 接,通过因地制宜在商业中心、社区学校等人流密集处设立特色分馆,开展‘嵌入式’‘数字化’服务,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,实现了设施和服务房前屋后遍地开花。”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  设施建到家门口:文化空间遍布城乡社区

  窗明几净,满室幽香;一排排书架整齐排列在墙边,书架上摆满了文学、历史、教育、种植技术等书籍,几名老人捧着书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;隔壁的排练厅内,社区舞蹈队的队员舞姿翩跹……这就是仁和区大河中路街道综合文化站,它面积不大,却五脏俱全。

  “我们每天都会到这里来排练,排练完在图书室看看书,生活充实又开心。”家住五十一阳光家园的蒲林老人笑着说。

  仁和区大河中路街道综合文化站覆盖辖区5万居民,是小区居民的精神家园,到文化站读书培训排练已成为许多市民的生活日常。

  这是我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生动写照。据统计,我市持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,市图书馆新馆和市规划展览馆相继投入使用,建立残疾人之家、青少 年之家等特殊群体服务设施113个,打造省、市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10个,打造特色文化村落5个、特色文化街区4个、特色城市书房10个,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线下活动线上看:市民参与更宽泛

  前段时间,市民胡宁因为有事错过了“市民讲坛”,后来通过网络在线上进行了观看,她觉得攀枝花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,线下文化活动线上观看,十分方便。

  目前,我市已建成“攀枝花文化云”数字文化服务平台,实体文化数据转变成智能线上文化服务,实现线下活动线上看。

  据了解,目前,我市建有攀枝花市民讲坛视频数据库等特色资源库13个、数字文化驿站10个。2021年,市文化馆线上线下服务群众31万人次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福利。利用网上图书馆、网上文化馆,开辟“建党100周年”红色文化学习专栏,推出“苏铁文艺面对面”“读书打卡有奖活动”等线上文化服务项目31个,完成线上微信推广1807条,观看浏览人数约34.9万人次;视频推广数量240条,观看浏览人数约53万人次。

相关文章